查看原文
其他

《老佛山的那些事儿》:(三)城门头

佛山人 c2000
2024-09-01

点击上面“蓝字”     关注c2000_cn”


[話說佛山]編者按:

這是“我佛是山人”十年前发表在“c2000.cn”上的帖子了,“十年世事几番新”,“人生能有几个十年”,“木棉花谢鹁鸪鸣,通济桥头春水生。”“共识五星齐聚美,联珠佳气映文昌。”……读此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,是乡愁。因此就次第辑此,以飨读者。

《老佛山的那些事儿》:(二)祖庙路

《老佛山的那些事儿》:(一)祖庙


《老佛山的那些事儿》
(三)城门头


(我佛是山人 / 文)


前言


我们身处的佛山,号称中国四大古镇之一,据史料记载,自北宋开宝三年(970年)称为佛山镇,至今刚好有一千零四十年的历史,虽然比不上西安,洛阳,开封,杭州这些在全国甚至全球都排得上号的古城,。
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.本人无力抗据对旧城的大拆大改,叹息着老城在消逝的同时,只有记下一些老佛山的事情,提供给大家作茶余饭后的回味佐料,希望未致浪费大家的时间。(2010-8-15)



老佛山的那些事儿

——(三)城门头


(我佛是山人 / 文)


1986年



城门头(1)

早前,城门头是地名,而非路名,先有城门头,后有城门头路,而后才有城门头西路.说实在的,现代佛山人在起路名这件事上,智慧就远远不及民国年代的佛山人.你看:升平,锦华,公正,永安,福禄,福贤,福宁,大福这几条从北到南,贯通整个佛山老城的马路名字,从民国年代沿用至今,又通俗,也好记,还不带政治色彩和阶级性,除了文革时期红卫兵看它不顺眼,强硬改了一段时间外,历五十年不变,你能说它落后吗?富民,汾宁,庆宁,这几条也不错.而现在新建的马路,好象起名没动脑筋,比如建新路,最没水平,倒过来读,谁都知道它是新建的,已叫了几十年了,仍然是新的?再说丝绸大街和丝织路,一字之差,最易混淆,连我这个佛山土生土长的本地人,也有很长时间说不准它们如何区分,何况是刚来埔到的外地人?城门头路名字改得十分勉强,再生搬硬套搞出城门头西路,已远远偏离城门头所指位置,就有点不伦不类了.改得较好的路名,有垂虹,同济,同华,文华,季华,兆祥,绿景.魁奇路就不怎么的,奇---可能指一头连着奇槎,但魁又是指谁呢?我总觉得它是指<沙家浜>里的胡传魁,这条路名有点怪怪的!


城门头(2)

六十年代,城门头在跨新涌处,是一条石板桥,桥面很窄,通不过汽车.过了桥,左边是一家义庄,古老金字架大房子,有门却没窗户,只有几个小小的天窗透进一点光亮.从门口看进去,黑古咙咚的,隐隐约约可看见在桥凳上架起的棺材,怪吓人的,我们小孩子经过这处神秘房子的门口,都不敢停步,急急忙忙走过,仍心惊肉跳的,生怕真从房子里跳出鬼怪来,拉住自己的衣服.过了这座房子,向外走全是稻田,而道路也是沙土路,仅可通过一辆农民的手推车,如果刚好对面又来了一辆自行车,就必须相让通过,否则一方就会被挤下田里去.这条路,接到原来的江佛公路(后来叫325国道),就是现在的汾江南路.准确的说,城门头路的前身,只是一条无名乡村土路而已.我们读小学时,学校组织我们到石湾参观工厂,走的就是这条便道.比起走通行汽车的亲仁路,要近了很多.那时候,市区连接江佛公路,只有中山路,南堤路,亲仁路三条马路,高基街也是不通行汽车的.



城门头(3)

最早在城门头征地建厂的,是省丝绸试样厂,大约在1978年开始动工,门牌是城门头路1号.可以看出,当时市国土及规划部门同意在此安排一家工厂的用地,说明市里原来就没有把祖庙路搞成商业区的打算.直到八十年代,兴华商场开业后,顾客夜里从商场出来,仍可透过该厂面向祖庙路的大玻璃窗,如同观看商品櫉窗一样,新奇地观看里边上夜班的姑娘干活,搞得这些丝织姑娘浑身不自在.不久,厂里就把这些透明玻璃都贴上了白纸,避免行人明窥(不是偷窥).祖庙路自此少了一景.城门头路真正铺设马路,是在1980年,但路两旁仍刚开始填土搞基建,除了试样厂,没有其它建筑物.祖庙车站位置原是地区汽运公司,隔壁中行及对面南国酒店,是在八十年代陆续建起来的.大约进入九十年代,祖庙路铺租每平方达到200元,试样厂先是把转弯位的产品展销门市部出租,然后把祖庙路和城门头路路边的车间也改为商铺出租,估计收入非常可观.他们是开发城门头的开荒牛,发达也应该排第一位啦!


城门头(4)

城门头广场面积太小,其实称不上广场,只是五条城市道路的汇合点,由于规划失策,过去是平面交叉,中间设了一个大圆盘,无装交通信号灯,导致严重塞车.圆盘上原计划建一个城市标志性雕塑,基座和三个支柱已建好,但代表佛山陶瓷,纺织,电子三大产业的三尊塑像,却长期未能通过领导审批,由此,造成该处三根水泥柱阻挡着交通,光秃秃的,难看死了,市民路过,感觉莫名其妙,都戏称它为"三枝香".这个烂尾城雕弄巧成拙,成了市民及外地人认路的一个地标性建筑物.1993年,市政府决定改造此处,炸平了"三枝香",但却号召市民和单位来捐款.一个号称广东沿海发达地区的珠三角改革开放先行城市搞市政建设,竟要动员民众掏腰包,真正"失礼死人".原指望改造后交通顺畅一点,后来发觉只是把行人和自行车引到下沉式广场通过,路面汽车照样排队轮侯灯号通行,根本没获得任何改善.这处工程,没有充分利用地下空间,实在是一处城建规划败笔!过去被市民耻笑,现在仍然受纳税人垢骂!



城门头(5)

城门头有两个烂尾楼盘,旧中行大楼旁边是其中一个.这座大厦叫国际会议中心,从外表看,建成起码有十几年了,但其实里头供水供电通信消防等设施全部未做,更未进行内部装修,外强中干,中看不中用.这个工程,是1992年老邓到南方视察后,各行各业刮起一股房地产开发之风,由市外经委下属一家公司所搞项目.到了1994年底,所投入资金已超出工程预算,而大厦才刚完成框架,后续工程还需要巨额资金.上级觉察有问题,对工程项目进行审计.不审不知道,一审吓一跳.除了查出有大量开白条的支出外,还查出有一千多万元的资金下落不明!三十多岁年轻的公司老总无法自圆其说,于当年圣诞节傍晚自杀身亡.他以自己的生命,保护了一帮有份参与花费这笔钱的兄弟.人死无对证,案子不了了之.但这处烂尾楼长久耸立在市中心,低头不见抬头见,市民不见外人见,成为市领导的心头石,欲除之而后快.有诗为证"破帽遮颜过闹市",在已严令收缩银根的1995年,市里拨给建行指令性贷款指标,由建行破例贷给该公司100多万元,监督该工程完成外立面装修,该楼才有了一个稍微好看一点的外表.去年该工程把后头的停车场收回自用,看来后续工程开始动手了.



城门头(6)

另一个烂尾楼,本来位于汾江西路,但也在城门头广场周边,既然开讲"烂尾楼",不妨把它也一起讲了.这座大楼建起来的时候,百花环球大厦还未动工,它曾是佛山城最高的建筑物,可惜长期未完工,留下一个四面通风的骨架,向世人展示它的坚强.市民美其名曰"四通大厦",既形象,又贴切,十分抵死.有人误传,该楼基础不稳,发生偏移,所以无法继续工程,其实这是不懂行的市民乱猜测.该楼虽长年充当佛山最高"烂尾楼"冠军,毫无羞愧,还创造机会,让联通公司在其身上挂了一幅巨幅广告,各地媒体争相报道,该广告成了我国最大面积的一幅户外广告,完全可以申报迪士尼世界大全纪录,云云......市领导肯定没料到,这处令人讨厌的"烂尾楼"也为佛山火了一把,替我市作了一次免费负面宣传.如今,"四通大厦"已成为五星级酒店,近期发生的事,无须我添油加醋.但可证实一点,大楼并没有斜歪歪,不然,新加坡人决不会花一亿多把它买下来,再花巨资装修成高级酒店,谣传不攻自破.



城门头(7)

城门头在六七十年代,还是一片农田,现在高楼林立,已无法找出一点当年的遗迹,但有些三姑六婆仍然在某个年节,到中行大楼旁边,烧香拜神,曾有立牌告示,她们仍旧我行我素,禁而不止,是何原故?未作深究.城门头是城区向西扩展的一个节点,旧江佛公路(现汾江路)从火车站外铁路道口开始,经过汾江桥,然后经汽车站,高基街口,亲仁路口,过了红棉厂以后,柏油公路两旁种了大叶桉树作行道树,树两旁就全是农田了.八十年代,城门头路连接江佛公路处,改建为汾江西路.填土作路基的时候,公路班车没路可走,仍旧走这条路,沙尘飞扬,坑坑洼洼,汽车走在上面,慢如蜗牛,上下颠簸,老百姓怨声载道.有一次,我乘车在此被堵了近一小时,后来恢复通行,才发现原来是发生一宗恐怖车祸,一辆运土的泥头车在此侧翻,把一辆摩托车给压扁,一男一女倒地,身首异处,两个头颅被交警用箩筐草草遮盖,引起下班路经的市民围观,导致道路堵塞.看车牌是本地的,听说是澜石镇新婚的两口子,家属已来现场,哭天喊地,看了令人揪心,好日子就在眼前,却未能享受,你说多可怜呀.车祸害人,触目惊心!



[附]:

    ……

   说到"城门头",民间早有流传:"塔坡岗向来有岗,城门头原本无城”。现城区内祖庙路附近和建新路尾,却有一条城门头路,缘出何处?这里在明代前,是由汾江河的大支流经数百年的变迁,至今才成陆路,名为城门头。因此,人们都以为此处原有一座城楼之外的地方。实则此处并没有城楼。就是本镇佛山,自古至今也没有建筑过城墙,何以有城楼呢?然而人们称此处为城门头,它是有一段历史渊源的。当时称之为“胜门头”,当地人因“胜”、“城”同音,后直呼“城门头”。追溯其来由,乃得从地理环境说起。现汾江河地处西江下流,西江水流经王借岗后分为两大支流,一支流向石湾为东平河,一支流经佛山镇北面的太平沙、鹰咀沙、文昌沙、石云(现军桥左边)。至此自分两支,一支由(虫雷)岗、平洲出珠江;一支折返佛山,沿石角乡,出棚下乡海口,入南浦乡、山紫乡、洛水(即当日城门头处),直出新涌乡、大湾,入新浦口(现汾江大桥处),再与太平沙汾江河水重会合,形如玉带围腰。

   明代正统十四年(公元1449年),农民黄萧养在冲鹤堡起义反明,屡战屡胜,占地甚广,挥军围攻省城(广州),且分兵进攻佛山,兵临城下。当时季华乡长冼灏通和乡绅土豪富梁广、霍佛儿等二十二人,为保生命财产,联合组织乡勇(后称忠义营),并将南、中部等地段分设廿四铺,每铺分派乡勇守御,以梁广为营指挥,每铺由队长负责任。并由栅下铺海口至到祖庙铺古洛社(洛水)止,沿汾江河支流右岸边,遍筑一道横河连贯的大木栅作为城墙,还在洛水前建造了一座坚固的街闸,防御黄萧养起义军兵船入境。一面利用祖庙北帝“灵威”,号召和策动“乡民”共同迎敌"一面驰报省大吏派兵援助。当布置就绪,黄的兵船分兵两路进攻栅下海日和洛水(即城门头处)强行登陆。由于为河边木栅栏所阻,历时半月,屡攻不下。后因义军首领黄萧养兵败被擒,佛山才得解围。事后乡绅(地主)们上奏表功,景泰三年(公元1452年)梁广等人得赐忠义官,并敕封祖庙为灵应祠,将季华乡改为忠义乡。当时乡绅们将洛水前的地方称“胜门头”(即胜利之城门头),并刻石竖于街闸上头,以作记念。之后拆除胜门头街闸遗址,后来开辟为建新路。此乃有"城门头本无城"之说。


[c2000_cn] 欢迎赐稿 商务合作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c2000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